学一门能“变现”的技能,有用;写一篇能“涨粉”的推文,有用;考一个能写在简历里的证书,也有用。那么,看云卷云舒有用吗?听溪水潺潺有用吗?读一首“不能当饭吃”的诗歌有用吗?
显然,我们已经习惯了在做事之前问一句“有没有用?”。这反映出人们对行动效率的追求,以及对存在价值的渴望。实际上, “有用”思维是一种工具,能让我们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“计算”出更加理性的选择,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实现目标。
但当“有用”成为单一的评价标准时,我们往往会忽略体验过程,容易在“内卷”的氛围中遗忘初衷,甚至感到精神空虚。比如,在KPI的重压下,我们可能将工作简化为数字追逐,忘却最初投身行业时的那份热忱和心动。
这时,我们不妨转向那看似“无用”的诗意。
何谓诗意?诗意本指诗歌所展现的特殊意境,或豪迈,或婉约,或绮丽,或苍凉。诗歌意境的营造,在于别出心裁地使用语言:诗人用新奇的语句打破定势,并通过想象力连接不同的意象,进而呈现“美感”。
展开剩余75%诗意不仅存在于诗歌,也蕴含在绘画、雕塑、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之中。比如,王维的画就被苏轼誉为“画中有诗”。
电影《长安三万里》王维 截图
“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,还有诗和远方”曾引起广泛共鸣。 人们为何追求诗意?因为它看似“无用”,却藏着打破常规的力量。在我们习惯性地“一条道走到黑”时,诗意总能悄悄在旁边岔出一条新路,帮我们安顿内心,照亮生命。
具体而言,诗意能唤醒我们对存在本真的关注。在效率至上的竞争中,我们“长恨此身非我有”,感叹自己在工作中如同“工具”般运转。此时,诗意会提醒道:我们都是有情感、有尊严的“人”,既不是社会机器中的零件,也不是大数据中的符号。
试看陶渊明。在官场沉浮之后,他发现亲近自然能让他获得内心宁静。于是,他回应了“田园将芜胡不归”的内在召唤,在归园田居中看出“此中有真意”。此外,海德格尔也认为,诗意能创造性地开启一个空间,且该空间能让存在得以澄明。换言之,在本真的状态下,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。
陶渊明笔下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南山,既庐山,因其位于九江城南,故称南山。图源:CCTV4《九江》纪录片截图
诗意也能重塑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。程式化的生活节奏、过量的新闻信息,极易让现代人感官钝化,而诗意却能帮助我们恢复对世界的细微感知,拓展我们体验现实的维度。
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认为,人类心灵的高贵之处便在于“人的心灵不用巨大猛烈的刺激,也能够兴奋起来”。他是说,内心的充盈可以通过感受一阵风、观看一朵花这样细微的感知而获得。
由此可见,诗意参与着塑造人类健全心灵的过程。“已识乾坤大,犹怜草木青”,马一浮先生的这句诗也说明,草木萌生般的体验,也是生命的重要面向。
诗意还能构筑内心栖居的精神家园。面对无常的生命,诗意提供了一种理解、表达和超越的途径。它容纳人类共通的情感,在共鸣中消解孤独,在碎片中寻求意义,为心灵提供了一处得以休憩的家园。
外卖诗人王计兵,7年6000首诗歌。图源:CCTV4
再看苏轼。人生失意,他却仍能看出诗意,而这些诗意不仅滋养着苏轼本人,也涵养着后世阅读苏轼的读者。在“路长人困蹇驴嘶”的境遇下,他体会到的是“雪泥鸿爪”的人生启示,进而将逆境转为前行的动力。
同样,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·格里克将她的生命遭际,书写为一个包含现代神话的诗歌世界,疗愈自身,也温暖他人。
2023年8月2日,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·格里克曾和笔者讨论阅读诗歌的方法,并提及“诗人的想法被希望所笼罩”。两个月后,她因病去世。
生命中最珍贵的部分,往往藏在那些无法被“有用”二字简单定义的空间里。诗意不提供实用答案,却赋予生命深度与光芒。拥抱“无用”的诗意,也是拥抱另一个自己。
作者:任贺贺,中国人民大学世界文学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中心研究员
发布于:北京市杜德配资-短线配资炒股网-配资股网址-配资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